Loading

Loading

徐有庠 先生

關於集團

集團創辦人

徐有庠 先生

1911-2000

誠勤樸慎 大巧若拙的企業精神

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在他90歲的一生,見證大時代的歷史,也創造大時代的歷史,他不斷地將危機化為轉機,將轉機創造成商機,更大開大闔開拓台灣發展的生機。他如何成功地打造遠東集團,如何透過「誠勤樸慎」的企業精神影響臺灣,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索。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海耶克 (Friedrich Von Hayek)說:「只是一個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換句話說,只是一個企業家的企業家,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

民國前一年出生的有庠先生,出生兩個月後,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誕生,他從舊時代跨入新時代,註定要在這個變動的大時代,開創屬於他的時代。
遠東集團發展史,幾乎就是臺灣戰後經濟史的縮影。從抗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到石油危機、政治開放、學運工運,到金融開放,從百廢待興到經濟奇蹟,許多同業大起大落,樓起樓塌,但是有庠先生卻能化危機為轉機,將轉機改為商機,建立起跨越紡纖、石化、水泥、百貨、航運、金融的龐大企業集團。
有庠先生不只引領整體經濟的成長,他的管理哲學以及對社會公益責任的注重,都超越企業家的範疇,展現一個偉大企業家的典範。前台大校長虞兆中就認為,徐有庠先生頭腦靈活、思慮前瞻,永遠站在時代前面。
典範的形成,往往來自對另一個典範的追求。有庠先生最景仰的人是江蘇同鄉前輩,辭官返鄉、致力地方建設的清末狀元張謇,張謇開辦絲織廠等實業,為職工辦學校、開醫院、圖書館及公園、遊樂場,造福職工。

一切以公益為先  

有庠先生了解張謇的經營原則,一切都是以公益為優先,管理哲學則從人性出發,更透過教育提昇國民素質,辦企業為人才謀出路。「我一生經營事業,時常以嗇公(張謇的號)的風範自許,希望興利社會大眾,」他在《走過八十歲月》一書說,

「我此生的努力,總是希望能夠為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多謀一些福利。」

為社會謀福利,對國家整體經濟貢獻心力,就是有庠先生的抱負。從 26歲在上海創辦同茂花糧行,到 38歲遷臺成立遠東針織廠股份有限公司,短短 12年的經歷,培養了他的宏觀視野,奠定日後的發展基礎。
遠東集團公益事業執行長王孝一說,上海因為開放的早,引進各國先進的經營觀念,又是長江流域出口,成為中國最早發展紡織業的地區,加上當時許多大宗物資買賣都有交易所,需要靠提貨單交易,具有初步證券化的型態,又需要與外國人交易溝通,創辦人還請老師為 6個徒弟補習中英文。由於有庠先生在年輕歲月就經歷國際化與現代經營知識的洗禮,成為來臺創辦遠東的優勢。
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有庠先生早年吸收的經營知識,能轉化成自己特殊的經營哲學:「誠勤樸慎」。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博大精深,招數不花俏,就像內功一樣,需要長期扎實的鍛鍊。老子在道德經說:「大巧若拙」,具有大智慧的人是深藏不露,外表卻感覺樸拙無華,「誠勤樸慎」,就充滿大巧若拙的哲理。

誠信正派

「誠勤樸慎」,讓遠東在成長階段能勇渡危機,開創新局。在那個資金缺乏的時代,資金有限的遠東,需要靠借貸才能拓展事業,之所以屢次獲得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邁向國際化,就在於「誠」,以及正派經營。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李光燾認為,遠東在國家經濟尚未開發的年代,首先邁向國際化的原因,就在於誠信,重視信用與承諾,因此國際金融機構願意借貸資金給遠東。  
1957年有庠先生成立亞洲水泥,爭取到美國開發貸款基金 (DLF)的貸款,原本提出的貸款額度是 275萬美元,因為遠東債信良好,承辦單位決定提高額度到 300萬美元,這不僅是 DLF貸給民間的第一筆融資,而且是無擔保、貸款期限長達 11年,日後還提前還清這筆貸款。
誠信也讓遠東渡過危機。 1958年遠紡工廠發生大火,幾乎一無所有,當時遠紡才剛投資成立亞洲水泥,向銀行借貸的資金壓力龐大,同時不少供應商擔心遠紡失火,隨時可能產生擠兌危機,創辦人在一片焦黑的現場,表情嚴肅,卻鎮定的說:「我一定要再站起來。」他立刻從銀行領出一綑一綑的現金放在公司,讓廠商都能安心領錢,結果沒發生擠兌風波。
另外他不採納購置舊機器應急的建議,決定採用價格昂貴但是高效率且耐用的德國 Zinser紡織機, Zinser第一次遇到亞洲客人,了解遠紡遭遇的狀況,特別用 5年低利分期付款的方式協助遠紡渡過難關。
面對國內外的供應商,有庠先生用誠信化危機為轉機,也讓遠東更重視財務透明。例如遠東重視會計制度,是第一家與知名會計師、也是日後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宋作楠合作,負責簽證財報, 1964年,在證管會沒有要求上市公司印發年報的環境下,亞泥主動提供股東會年報,成為國內最早印製年報的上市公司。

「如果企業家缺乏誠實守法的觀念,無論多麼懂得料理財務,所有獲得的利益終將成為負債,」有庠先生曾說。

即使是面對非商業領域,他也重承諾。有一次在一場餐敘中,有庠先生答應要捐贈 4,000萬給俞國華文教基金會,由於數目十分龐大,一時無法全數捐齊,花了 3年,才將 4,000萬如數付訖。

勤勞專注

有庠先生總是埋首工作,樂在工作。他也以身在第一線、與員工並肩作戰為榮。
他平常喜歡到各地工廠巡視,看看員工狀況,聽取現場意見,了解缺失,才能督促經理人員改進;另一方面巡廠也算運動,走一趟下來,感覺就像打了 18洞的高爾夫球。
每次興建工廠,有庠先生一定拿把椅子坐在工地監工,可以監督品質、即時處理問題。即使年事已高, 1993年興建遠企大樓時,他每週仍到工地巡視,當時除了簡易電梯,只能靠步行,他都是一馬當先逐層巡視。

「要做,就要做第一,」他曾說。  


徐有庠先生陪同虞兆中先生與蔣彥士先生巡視元智大學

1985年有庠先生罹患癌症,遠赴美國猶他大學醫院治療,一年之內開了 3次刀,幾度遊走在鬼門關前,但是他仍在病床上關心公司狀況。有一次時任遠紡副總經理席家宜去美國看他,推輪椅到戶外曬太陽時,有庠先生拿出一張紙條,上頭是他親筆寫下的 15條交辦事項,要席家宜回台處理。「他們(指親友)引以為苦的事情,我其實樂在其中,硬要我休息,學著悠閒,才是痛苦的事情,」有庠先生說,「工作是樂趣,唯有認真才是一個人成功最大本錢。」  
85歲、仍在第一線工作的亞泥中國執行長張才雄,他率領的亞泥中國團隊,不少高階主管都已超過 60歲,大都是退休之後又重返戰場,就是效法有庠先生的「勤」。張才雄非常敬佩有庠先生,認為他是一個苦幹實幹的人,不是事必躬親,而是要以身作則,更是一個虛心傾聽,支持願意做事的人,只要員工拿出成績,他只看結果,不會干涉細節,這個精神也成為張才雄專注工作的動力。

樸實謙和

相對於西方管理注重聰明靈巧、冷靜有效率,有庠先生的「樸」是一種東方哲學觀,樸實、謙和、低調,看似平凡,卻是一種大智慧。
因為經歷過大風大浪,體驗過日軍侵華與國共內戰的慘烈環境,無數次從低谷掙扎過來的經驗,有庠先生對「成功」有不同的體悟,不是表面的成功,而是是否有周全的正面影響。例如 1971年亞東化纖廠(後來併入遠紡)剛開工時,品質與產量一時不如預期,廠裡到處堆積廢料,他勉勵員工不要妄自菲薄:「化纖廠其實遍地是黃金,只要懂得如何化無用為有用。廢絲不可以叫做廢料,應該稱之為副產品,要所有同事們都愛惜,把副產品變成正產品,就給獎金鼓勵。」當時廠長包立言聽了創辦人的勉勵,就研擬一套生產績效獎勵辦法,果然激發員工潛力,改善產品製程,提昇化纖廠的績效。
化無用為有用,更在於有庠先生對環保的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年代,一切都是可以被犧牲的,但是有庠先生卻特別重視環保品質,在同業看來,這是多花成本、浪費時間人力的事情,但是有庠先生卻「大巧若拙」,因為他思考的是全面性的品質提昇。
亞泥花蓮廠用先進設備解決粉塵的污染問題,這項投資高達 4億元,占當時生產總投資額的十分之一,也積極對礦山綠化造林,維持環境景觀,並固定開放廠區,邀請花蓮人士、學生參觀,達到工廠社區化的意義。

「不做環保,事業就有隱藏性社會成本,只是一時有競爭力,然而一旦民眾爆發不滿,對企業的衝擊卻是毀滅性的,」有庠先生曾說。

謹慎前瞻  

遠東 60年來不斷開疆闢土,除了紡織業進行上下游垂直整合,還跨越各領域,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民生企業集團。每次跨越領域的決定,看似大膽,卻都是有庠先生縝密慎思的成果。
有庠先生的「慎」不是退縮保守,而是仔細評估機會與風險,大膽行動。「從上海到臺灣,遠東從來不曾停止投資,不曾停止向前看,」有庠先生的「慎」更大意義是前瞻思考,不斷站穩腳步,找尋未來的生存機會。「他的危機意識非常強,每下一步棋,風險都考慮到了,」遠紡副董事長席家宜說。  
1973年爆發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亞東化纖面臨原料價格高漲、產品滯銷、大量虧損, 1975年公司開始思考裁員求生,但是有庠先生決定不因眼前危機而裁員,要共渡難關。時任化纖廠廠長包立言建議依薪級高低減薪 25%到5%,最低薪級員工不減薪,凍結人事、不裁員,最終有庠先生決定非減薪而是「緩發部分薪水」,藉此提高員工士氣與向心力。果然在 1976年化纖市場好轉,亞東化纖轉虧為盈,緩發的部分薪水全部補發,還加上利息來補貼員工。他曾提醒席家宜:「不要把耳朵當眼睛。」意思是不要聽信謠言,要冷靜分析,仔細求證,眼見為憑。
有庠先生會四處巡廠、出國考察,了解先進趨勢跟機器設備,都是追求實事求是。他在航運低迷時響應政府號召,跟中船訂購貨輪,受到公司內外的勸阻,他卻判斷航運低迷許久,已逐漸脫離谷底,加上造船需要兩年時間,等到接到新船,景氣也復甦了。這個逆勢操作的判斷,果然讓裕民航運成長茁壯,成為客戶心目中最可靠的海上運送人,更讓遠東從陸地跨出海洋,邁向國際。

「要見人所未見,只要看準市場,比人先一步跨進去,贏的機會就大,」有庠先生曾說。  

溫暖的棉花精神

除了「誠勤樸慎」的管理哲學,有庠先生對社會影響更大的是播種公益,在 21世紀高喊企業社會責任的時代,早在 45年前,有庠先生已跟隨典範張謇的腳步,在企業腳步穩固之後,陸續跨入體育、文教、醫療的公益領域。
遠東商銀董事長、也是知名金融學者侯金英回憶,在三十多年前出國不便的環境下,她擔任央行副總裁的先生梁國樹,以及在政大教書的她,為了讓學生有國際視野,想邀請國際知名經濟學大師來台演講,卻苦無預算經費,後來在有庠先生長期贊助下,才完成這個心願。
侯金英記得有庠先生幾乎是有求必應。有一次贊助了 100萬元,隔天清早,侯金英接到一通濃重上海口音的電話:「我要找國樹。」原來是有庠先生親自打來,他說:「我昨天答應贊助你們 100萬,後來想想不夠,我再給你們 30萬。」到現在,侯金英都還會想起,那通傳來溫暖又平易近人聲音的電話。


徐有庠先生榮獲時任總統李登輝先生親自頒發「大綬景星勳章」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回憶,父親非常重視教育,辦專科、設大學,贊助經濟大師來台開講座,除了彌補自己學歷不足的遺憾,更希望讓更多人不要留下遺憾:「對個人跟國家而言,很多人無法受教育,是個很遺憾的事情。」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愛因斯坦說:「不要努力去做一個成功的人,寧可努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有庠先生喜愛棉花,棉花是他家鄉海門的作物,他對棉花有種特殊感情:

「棉花性質純樸,沒有濃郁香味,沒有豔麗色彩與外型,卻提供人類最多的溫暖。」「我企業的根、我企業的精神,就是棉花,」

這是有庠先生堅持的價值,也是張謇先生傳承的典範。

閱讀完整故事
 
 
閱讀更多
 
 

時光剪影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