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 發展AITS 產官學合力創造淨零生活
整合當今最熱門的AI科技與淨零趨勢,推動智慧產業運輸產業發展,進而創建智慧城市,產官學界9月24日齊聚「第11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交流最新政策方向和具體成果。政府與民間都有信心,在我國既有ICT產業實力支持下,各方相互協力擴大應用場域,完善產業生態系,定可實現轉型願景。
這場論壇由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TTF)、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和遠傳電信合辦,延續過往十屆經驗,實體與線上參與數突破530人。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強調,現在所有事情都要加上「綠色」,對運輸產業更是關鍵議題,必須調整思維,才能改變當今的困境。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前排右四)、交通部次長伍勝園(前排左三)、數發部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 前排左二)、TAISE 兼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左四)等產官學人士共商AI 驅動智慧運輸發展策略。
TTF兼TAISE董事長簡又新補充,要朝2050年淨零目標前進,無論是車輛運轉的動力來源、道路交通系統設計到所有民眾的行為模式,都必須全面轉型。而由中華智慧運輸協會統籌,交通部、台北市府、遠傳電信等多方協助,9月中順利在今年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中突圍,獲得2029年世界大會主辦權,則顯見台灣在智慧運輸系統上的技術和潛力,已經獲得國際認可。
今年論壇以「發展AITS (AI 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創造淨零生活」為主題,邀集產官學界分別從政策規劃、技術發展、以及實務落地應用案例,探討AI智能科技推動智慧運輸產業現況和趨勢。交通部次長伍勝園表示,交通部從2017年就開始推動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至今進入第三期,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完成包括智慧公共運輸、道路監測管理等系統和服務,後續還將更持續整合各方資源,發展綠色智慧交通,實踐永續綠生活。
政策領導驅動 構建產業生態系
交通部科技及資訊司長黃新薰說明,今年起展開的第三期計畫,預計四年內投入54億預算,希望創造250億產值,更能減少40萬噸碳排。而在淨零之外,同時也要發展「近零轉型」,降低所有民眾移動的距離,發展以人為本的包容性運輸,建立便捷且永續的智慧交通環境。包括運用科技提升用路安全、發展預約共乘服務等,「各種創新方向,我們一刻都不會放棄。」
資策會軟體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蔡澤銘回應,從技術能量來看,過往的決策式AI應用到交通系統,無論影像辨識或警示系統等,台灣實力都已經獲得國際獎項肯定,最新的生成式AI也都在發展中,未來希望建設數據共享平台,培養更多人才,並擴大各縣市和相關領域合作,訓練出更好的數據模型,建置台灣適用的系統,拓展數據應用落地範圍。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長呂正華提到,無論是交通部、自己曾任職的經濟部到數位部,都積極和產業連結,尤其當今數發部長黃彥男更看重AI生態系的發展,要結合軟硬體協作,充分善用數據力量,深化物聯網運用,提升交通運輸便利性,還能增進國際競爭力。
發揮技術實力 提升國際競爭力
遠通電收營運處副總經理謝明鋒舉例,台灣國道電子收費系統(ETC) 2014年正式上路,十年來有效減少等待進入收費站前的怠速油耗和碳排,相關技術不僅已經運用到包括停車位指引等其他服務,更已經輸出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他指出,ETC最早目標在於公平收費,然而藉此降低碳排和回數票紙張消耗,更獲得許多交通大數據,藉以發展更多分析應用服務。
高速公路局副局長彭煥儒呼應,國道交控系統導入AI和大數據分析,不單是車流監控、事件偵測或重車管理,還能提供旅行時間預測、服務區停車路線導引等功能。他預告,高公局正在研究一般路段事件偵測、以及天候偵測辨識等計畫,期待在朝向淨零同時,更能提升行車安全。
公路運輸之外,軌道和海運同樣要看重淨零和安全。台鐵總經理馮輝昇坦言,目前因為基礎設施老舊等因素,無論能源消耗、安全事故風險或乘客服務上,都必須加緊改善。台鐵已經導入整體ESG計畫,目標加速盤點並規劃減碳路徑,配合各項智慧系統,兩年內無論票務、事故預警或設備維修都能大幅進步。
台灣港務公司總經理王錦榮則說,數位和永續發展雙主軸已經成為國際各大港口的必要條件,港務公司必須具焦整合資料、科技應用,並以使用者為核心,從環境、船舶安全、周邊交通、永續環境等各方面思考,提升航港生態系的使用體驗。他透露,過去三年來和各業者合作,已經執行超過30項創新方案,甚至包括排放廢油、違反職安事件等違規都能透過系統監控,更符合永續港口標準。
然而儘管全球智慧交通市場未來前景看好,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卻擔憂,當今資訊服務業應對AI轉型挑戰,普遍面臨應用場景缺乏、價值變現困難、有效數據不足等困境,更重要的是還要兼顧ESG和資訊安全威脅,提醒各組織從主管到技術社群都必須不斷與時俱進,更要跨部門合作,以支持新商業模式。
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張學孔也支持,行政和技術部門相互合作,活用AI和物聯網,能推進運輸淨零更能促進安全,更進一步實現「go safe, go smart, go green」的綠色智慧安全願景。
AI實現綠色智慧運輸 成功關鍵:人
活用科技賦能,實現交通和淨零解決方案,AI的角色備受各界期待。不過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副所長王穆衡 (上圖) 提醒,人類應該認知,唯有改變自身行為,才能成就理想未來,更要謹記所有資源都有一定限度,必須正確認知,合理期待,以降低轉型的風險。
「2050淨零是一條長遠且當行的路,但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工作。」王穆衡直言,過去這段期間,我國無論運用無人機交通觀測、影像辨識等技術,蒐集的數據領先國際,用以分析路口問題、發展整合性主動預警輔助系統等成果也很傲人,但實際發揮的成效並不理想,原因就出在「駕駛人不配合」。他感嘆,當前最缺乏就是「人機協同機制」,系統能準確偵測並提出警告,但卻抓不準駕駛人的因素,就無法成就安全目標。
不只是道路駕駛,公共運輸同樣需要所有用路人的配合。高雄市交通局副局長劉建邦分享,高雄市領先全國推動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整合多元運輸工具,便利民眾移動同時更建置了足跡資料平台,提供後續交通月票、公車監控與站點管理、虛擬交警號誌調控等服務。不過在他看來,真正重點還是「生活要改變,2050才能淨零。」
他提到,淨零轉型的四大方向之一是「生活轉型」,其中淨零綠生活更需要民眾以實際行動響應。為此,高雄不但致力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企業進駐,共同研發下一代交通解決方案,還要建立創新公民參與機制,期望打造真正以人為本的智慧交通系統。
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也是中華智慧運輸協會副理事長曾詩淵同意,AI的功能在輔助人類完成工作並提升服務,更了解人們實際生活需求,才能更妥善運用AI驅動綠色運輸。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永續發展目標
分享文章
相關下載
新聞來源
經濟日報 鄭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