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竹山聖、團紀彥:「台灣建築重人文 緩慢卻踏實」

竹山聖、團紀彥:「台灣建築重人文 緩慢卻踏實」

較於香港和新加坡,台灣城市建築發展緩慢。但兩位日本建築師竹山聖、團紀彥卻認為,「台灣的發展是以人文為基礎的發展」,緩慢卻踏實、長遠。他們鼓勵年輕人善用疫情期間「好好審視腳下這片土地、觀察文化脈絡的發展」,為未來的國際交流做準備。

右圖: 二○二一遠東建築講座國際論壇,元智大學教授陳冠華(左起)、阮慶岳、黃琬雯、陳怡潔,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徐元智紀念基金會執行長黃茂德、陽明交大建築所教授龔書章、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褚瑞基、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殷寶寧、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合影。記者林俊良/攝影

二○二一遠東建築講座「歷史.人文.地方」國際論壇上周五舉辦,邀阮慶岳擔任主持人,台日建築學者與藝術家舉行專題演講與對談,包括竹山聖、團紀彥、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陽明交大建築所教授龔書章、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褚瑞基、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殷寶寧、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等,從歷史背景、人文特色與土地風貌三大面向,探討建築設計、都市規畫與藝術對人類生活層面影響。

「建築除了與大地共生,還必須與他者共生。」團紀彥以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演繹「共生」理念。他說,童年時日本大肆破壞山林,因此設計向山遊客中心時,思考的是如何讓建築體以半建築半地景的方式呈現,讓建築植入自然之中、成為地形的一部分。

團紀彥拿到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改建計畫國際競圖時,舊航廈還用不到卅年。他決定充分活用舊建築,「若把建築比喻為一本書,舊建築是第一章,新建築的設計者則負責書寫第二章,如同用繩子打造一個連接未來的繩結。」

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竹山聖,形容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城市像「打翻的玩具箱」,出現許多「很大聲」的建築;但他希望創造沉默安靜、卻能對未來發出明確訊息的建築。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出席論壇時說,相較於商業蓬勃發展的香港和新加坡,台灣和台北因為重視工業,這廿年來城市建築發展緩慢、也不夠規律、完整,希望竹山聖與團紀彥給予建議。竹山聖說,新加坡和香港像「感覺型器官」如眼睛和耳朵,可隨時隨地迅速地吸收情報;台北則像「消化型器官」如腸和胃,是從內到外慢慢消化養分,其發展是「踏實而長遠」。團紀彥也說,台灣是有人文底蘊的國家,「台灣的發展是以人文為基礎的發展」,相信台北也會成為世界頂尖的城市之一。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社會責任
分享文章
新聞來源

聯合報 /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相關消息

更多消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