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遠東建築獎古蹟參訪月」/大龍峒保安宮裝飾工藝 見證廟宇拚場文化

「遠東建築獎古蹟參訪月」/大龍峒保安宮裝飾工藝 見證廟宇拚場文化

台灣廟宇拚場文化!大龍峒保安宮精美的裝飾交趾陶、剪黏等工藝,是保安宮極具代表性的裝飾藝術之一,也呈現獨特的台灣廟宇拚場文化,匠師們「對場作」(同場較勁),製作出栩栩如生廟宇裝飾,呈現藝術之美。

「遠東建築獎古蹟參訪月」活動,邀請古蹟導覽專家林嘉澍帶路,帶領民眾遊走保安宮與孔廟。首站參訪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國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即使在三十四度的豔陽天,民眾仍然緊跟導覽,悉心做筆記,與講者互動,在在展現對歷史古蹟之好奇。

保安宮的屹立,是大龍峒先民墾拓留下的歷史見證,除了宗教上著名的慶典「保生文化祭」,其建築、彩繪、雕刻,均出自名師之手,多年來在董事長廖武治悉心保護之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地區古蹟保存獎」,為台灣保護古蹟建立里程碑。寺廟的裝飾藝術包括木雕、石刻、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等,都有其深層的意義,其中,無論交趾陶、剪黏等工藝,在建築當中都可看到「對場作」(同場較勁)文化,也是保安宮極具代表性的裝飾藝術之一。

左右兩邊進行裝飾的師傅不一樣,泉州來的洪坤福,是一九○○年代到一九二○年代全台灣作品最多的交趾陶與剪黏匠師,捏塑陶偶的工藝栩栩如生,作品裡也有許多外來的西方元素,可見西瓜、佛手瓜等細節,保安宮東山門的「甘露寺」為其作品,講述《三國演義》當中劉備招親的故事;來自台北大龍峒的陳豆生,則為台灣本土剪黏匠師,「鳳儀亭」描繪貂蟬和呂布兩人在鳳儀亭私會,被董卓撞破的故事。兩者在建造過程中,分別獨自建造,合力完成,上方的交趾陶、剪黏創作放異采,為建築增加了不少可看性。

至於日治時期的重修,也有大木匠師陳應彬與郭塔對場,在在讓人參拜之餘,也能從中對照、比較,欣賞廟宇的裝飾藝術之美。

主辦單位表示,儘管昔時大龍峒文風盛景難再,國定古蹟保安宮精緻的文化藝術,都是人們尋根、傳承文化的動能,希望藉由「古蹟參訪月」,讓民眾透過親身參訪及體驗,見證偉大的古蹟保存珍貴案例,同時傳遞台灣傳統建築之美。


活動結束於孔廟合影(圖: 遠東建築獎提供)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社會參與
永續發展目標
  • 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
  • 良值教育
分享文章
相關下載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

相關消息

更多消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