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器官勸募人員如生命接線員 讓捐贈者大愛創造新的生命

器官勸募人員如生命接線員 讓捐贈者大愛創造新的生命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舉辦第十四、十五屆優秀器官勸募機構及人員頒獎典禮,共表揚158個優秀器官勸募機構及個人,鼓勵在疫情衝擊的艱難環境下,仍繼續推動器官捐贈移植的工作人員。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代理董事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死去活來」可說是器官勸募人員的最佳寫照,其有如生命接線員一般,讓器捐者大愛無私的精神延續下去,將器官遺留人間,創造出新的生命,讓受贈者充滿重生的喜悅,同時也讓捐贈者家屬也得到很好的關懷,生死兩相安,因此近年來推動安寧療護、病人自主更顯重要。

獲獎優秀器官勸募人員的亞東醫院外科暨創傷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說(圖右),他其實不喜歡「勸募」兩個字,22年來就是致力提供生命末期的臨終關懷、陪伴及照顧,曾為300位病人進行病情解釋的家庭會議,其中選擇急救的只有9個人,其他都選擇善終,此時就會一併思考是否要捐贈組織、器官或大體,如今家庭會議也已納入健保給付。(記者沈能元/攝影)

死掉孩子的父母親,感覺是失去了未來;死掉配偶的家屬,感覺是失去了現在;死掉父母的孩子,感覺是失去了所有過往的回憶。洪芳明說,不論面對哪種類型家屬,那種苦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但又何等有幸,可以陪伴患者及家屬走過這一段路,這是多大的福報,「這是對的事情,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我願意去做也無所懼。」

洪芳明說,面對末期病人就是好好向病人家屬解釋,因對於家屬來說,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面對家人的生離死別,一定尊重及支持家屬的任何選擇,如要維持治療或安寧緩和善終、器捐等,依著患者及其家屬的決策進行,如此才可以生死兩相安。

目前東部地區只有花蓮慈濟醫院為器官勸募網络醫院,勸募移植團隊重要性不言可喻。花蓮慈濟醫院協調護理師周桂君說,某次一名19歲男孩子因嚴重車禍意外入住加護病房,但其竟是該院勸募團隊成員友人的孩子,經過全力搶救後,終究還是無力回天,最後媽媽說,「我要讓他做器官捐贈,他一直都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我知道他是願意的。」並轉頭詢問阿嬤「好嗎?」,阿嬤說,「好,讓他去救更多人。」最終,孩子進了手術室,留下眼角膜、骨骼的人生禮物。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面對器官捐贈最感謝的是捐贈者及家屬,但對家屬來說確實不容易,因此必須有醫護人員、協調師、社工師居中協調,這是十分細緻的工作,因必須兼顧病人狀況、家屬感受,完成艱難的任務,而有人提到,台灣為何不像其他部分國家,當推定腦死判定時就是直接捐贈器官,但在台灣很難做到這一點,其中還是必須靠第一線人員與家屬溝通,引發家屬共鳴完成器捐,這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感謝勸募人員的偉大及充滿愛心。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公司治理
獲獎與肯定
永續發展目標
  • 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
分享文章
相關下載
新聞來源

聯合報/ 記者 沈能元 /台北即時報導

相關消息

更多消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