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準備20年!雙語教育推全校,要讓大家開口說英語

準備20年!雙語教育推全校,要讓大家開口說英語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企業對新進員工的語言要求,從2012年的520分提高至2021年的612分,雙語能力在今日職場愈發重要。從教育現場來看,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已先後實施100%全英教學多年。兩校為英語授課準備了20年,他們怎麼搶先看見大學雙語教育的潛力?兩校又如何在重重挑戰裡,把英語授課從單一學院推至全校?

雙語能力的養成,在今日職場是必備技能。2021年11月公布的〈2021年臺灣中大型企業及求職者外語職能管理調查報告〉發現,企業招募新進人員的TOEIC聽讀測驗平均成績,從2012年的520分提高至612分,回答問卷的240家企業中,有接近6成(59.2%)受訪企業表示與過去三年相比,公司內有愈來愈重視英語程度的趨勢。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鍾文雄便指出,相較於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3萬元,要求英語能力的職務可從3萬2,000元起跳;理工科大學畢業生起薪約3萬8,000元,有英語要求的則可到4萬6,000元。

教育現場如何回應這股雙語能力趨勢?銘傳大學國際學院以全英文上課為基底,成為教育部今年公布的大專雙語補助名單裡,唯二「認證型」學院,為官方認證100%全英教學的典範。

“Every brand has their own personality, so how can you describe Louis Vuitton? ”在這堂全英教學的「消費者行為學」課上,老師以流利英文,與台下20幾個同學問答。上台報告的學生,英文語速雖不如老師,卻仍字句精準,偶爾看著手裡筆記,依簡報闡述Google與蘋果的品牌形象。

這是銘傳大學國際學院「時尚與創新管理學位學程」的教學一景。對時尚系大二的葉言盼、唐珍妮來說,用英文上課、報告、討論已是家常便飯。另一堂同是全英授課的「織品課」,同學們不分組別、協力合作,只為查找布料的英文專有名詞。

為配合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教育部在高教端推動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要在2030年,讓40所大專校院的EMI課程達8成。

早於政府布局,銘傳大學在2000年就成立國際學院,從草創期就全英授課,國際化程度更被美國非營利高教評鑑機構MSCHE認證。

另一頭位於桃園的元智大學,也於2002年就規定各系專業必修18學分,須以英語授課。2007年,校方在管理學院首創「全英語專班」;2017年,其餘各院跟進設立英語學士班,近20年,元智大學已逐步將雙語環境擴展到校園各角落。

相較之下,同被教育部評選為「雙語標竿大學」的台灣大學、中山大學,今年分別成立全英授課的國際學院及學士專班。當標竿大學正為雙語教育起步之際,銘傳、元智其實早已為此養兵蓄銳20年。

20年前的「反潮流」,現成為雙語教育基石
銘傳大學在2000年設立國際學院時,只招收外籍學生,因此是全英文教學。時任校長李銓認為,在20年前,送學生出國留學是趨勢,李銓「在地國際化」的構想,在校內外都曾受質疑,被認為是反潮流,與台灣高教體制背道而馳。

即便如此,國際學院陸續從國際企業學系國際班(現為國際企業與貿易學士學位學程),擴展為六個系,領域橫跨外交、國貿、傳播、時尚、觀光、資訊。

銘傳大學國際副校長李藍瑜指出,國際學院初期辦學辛苦,「不只是為了外籍生而做,也是為了台灣學生。」她解釋,國際學院最大的目的,是提供台灣學生國際化環境,讓沒有能力出國的青年學子,在台灣就能培養國際視野。「沒想到20年後,所有學校都要推雙語教育。」

國際學院雖以外籍生為主要招生對象,但校內一直都有台灣學生透過轉系就讀;2018年起正式招收本國生。109學年度,國際學院共有1,183位學生,其中有來自47國、共621名外籍學生,本外生比例約各半。

把國際學院模式推至全校,與姊妹校合作
在師資方面,銘傳大學透過EMI種子教師的栽培,把國際學院的英語授課模式推至全校。

從2016年開始,校方每年暑假舉辦「EMI種子教師計畫」,與美國姊妹校賽基諾大學合作,送台灣老師去進修,學習英語教學;4年來,已有46人次參與。

曾赴美的觀光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教授張軒瑄表示,「EMI指導老師強調,英文授課時,專業英文單字的準備最重要。」兩度進修後,她發現,課前讓學生先把專業單字背好,是讓學生跟上進度的撇步。

而為了「誘導」一般台灣生進入英語學習環境,張軒瑄會在每年新生入學時,先挑5、6個英文程度不錯的大一生,鼓勵他們到國際學院上全英授課的必修課。大二時,這些「精兵」已較能適應,這時,張軒瑄在觀光學院開設EMI課程,精兵學生會更有意願參與、帶動系上的修課氛圍。

因此,英語學習環境,是由EMI種子教師與精兵學生共同打造。

張軒瑄觀察,一般學生剛踏入EMI課堂時,多少抱著「老師還是會講中文」的苟且心態,因此教師的決心至關重要。她笑說,「老師自己也要撐住,不可以放棄、要死命地用英文。」而在一班約20人的EMI課堂裡,有三分之一精兵學生的情況下,張軒瑄說,「我只需要把剩下三分之二的學生帶上來。」

在學校層級,銘傳也在兩年前推動大一線上英文必修,搭配AI系統讓學生練習口說,漸進式步入英語教學環境,為大二後的EMI專業課程鋪路。

各系必修英語授課,導師制讓「老師教老師」
而在元智大學,早於2002年,就推動各系18學分「專業必修」的英語授課;5年後,在管理學院首創「全英語專班」。

元智大學教務長曾芳美表示,管院全英專班起源於碩士班;在2005年,管院碩班就已開始全英教學,「那時只要有一名外籍生,這個班級就得全英文授課,」包括碩士論文也以英文撰寫。

為了把全英專班從研究所向下拓展至大學部,校方曾參考他校經驗。曾芳美觀察,早期全英專班的規劃,要求學生至少出國留學一年,但有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不得已只好轉系。「所以我們當時就希望,能在學生不出國、不提高學費的情況下,培養台灣的人才。」

在管院全英專班設立十年後,其餘各院跟進設立英語學士班,雙語環境逐步擴展到元智大學的各個角落。據校方統計,目前全校已有五分之一課程為英語授課、七成老師具英語授課經驗。

在師資上,元智除了提供教師海外進修的機會之外,更設有獨特的「導師制」:新進或年輕老師可以自錄英語授課的模擬影片,給具EMI經驗的資深教師觀看,一對一交流、以精進教學。「母雞帶小雞」的文化,已發展近20年。

高教雙語的3大挑戰:教學文化、學生誘因、專業知識
兩校雖然全英專班、EMI課程行之有年,卻都在教學現場面對意想不到的挑戰。

例如,老師們不分系所都體悟到:英語授課不僅是轉換語言而已,教育邏輯、教學文化都須調整。而兩校在多年經驗之下,實施各式配套,也漸漸找到因應之道。

1.EMI不只轉換語言,還有文化

首先,教師的英文能力好並不等於英文「授課」能力好。元智大學教務長曾芳美指出,許多老師都曾在國外教書,但回國後面對台灣學生,如何在課程設計、溝通表達上因應調整,便是關鍵。

「老師要去適應,英語教學環境所造成的文化衝擊。」銘傳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杜蕙生說,當愈來愈多外籍學生走進台灣校園,老師該如何放下傳統儒家的尊師重道思維;面對台灣學生,又該怎麼改變原本不善發言的學習文化,都需下功夫。

2.海外實習、TA制度,提高學生修課誘因

至於如何強化學生的全英學習動機?銘傳大學以豐富的海外交流活動,包括海外微學分、海外實習計畫,為學生創造能實際運用英語的情境。

例如,銘傳觀光學院每年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等國的大學或企業合作,學生可以在菲律賓海洋公園實習、在泰國學潛水。而修習EMI課程便是學生申請相關計畫的標準之一。此外,觀光學院大三學生要考的外語導遊執照,也成為學生修習EMI課程的誘因。

對於英語能力缺乏自信的學生,元智大學教務長透過TA(助教)制度解套。老師在正課以英文解釋的專業概念,搭配助教的實習課,不只能補充說明,也可以確保學生跟上進度。

3.不因為用英文教,而犧牲專業知識

為了實踐英語教學,是否會顧此失彼,反而調降難度、縮減原本專業領域的課程內容?

元智大學教務長曾芳美觀察,為了不讓英語教學流於形式,老師們各有自己的因應策略。例如有些老師採「漸進式」教法,學期初的課堂,會搭配較多的中文解說,再漸進式帶入更多比例的英文。有老師則運用「提點法」,一整堂以英文授課後,下課前再用一小段中文摘要,提點學生。

雙語教育隨著國家政策,席捲大學校園。不只是轉換教學語言,而是對人才培育方式的重新省思。當大專院校紛紛設立全英專班之際,銘傳、元智則以20年鍛鍊的實戰經驗,看見困境、亦挖掘解方,為各校開了先路。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花絮
分享文章
新聞來源

Cheers 作者/陳子萱 責任編輯/廖婉書

相關消息

更多消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