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從眺望他國病毒風暴到「醫護零感染」失守,為你揭露不為人知的一線抗疫心聲

從眺望他國病毒風暴到「醫護零感染」失守,為你揭露不為人知的一線抗疫心聲

曾經是,遠遠眺望他國的病毒風暴,不沾染塵埃。一失神,赫然發現身處風暴之內,能用的招,沒有比別人長進。

創院40年的亞東醫院,升格醫學中心已15年,是新北市民首選的醫學堡壘,前院長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人稱「心臟救星」。接任朱樹勳院長一職的林芳郁,曾是參與前總統李登輝心導管手術的「御醫」。兩人的嫡傳弟子邱冠明,執行超過6000例心臟手術,被譽為「台灣醫龍」,馳名亞洲。42歲便擔任亞東醫院副院長,打破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副院長的紀錄。

圖: 圖為亞東醫院急診區採檢資料畫面。池孟諭攝

亞東醫院名醫濟濟,在心臟醫學、重症醫療、癌症醫學、創傷處理、器官移植、顯微手術等,無一不致力於醫療科技的前端。

然而,到了2021年5月 COVID-19 病毒入侵台灣,權威、菁英、專家,一個個被只有一條RNA單鏈的小生物打矇。亞東醫院暴發創院以來最嚴重的院內感染事件,總計27位病人、陪病者和醫護染疫。這件事標定了亞東醫院的轉捩點,它將記錄在院史上。然而,後續精采漂亮的化解危機,也將永遠被載入台灣的公衛教科書中。

風暴前的示警
5月10日星期一,風暴尚在遠方隆隆作響,亞東醫院照例召開院長室晨會。臨時動議時,邱冠明分享了一個不尋常的觀察,美國將台灣定義為旅遊警示第三級的國家。印度當時已連日新增逾30萬確診病例,被列為「請勿前往」的第四級。全台從去年加總到5月10日也不過100多例,竟然升級為「三思而後行」的第三級?他鄭重提醒與會眾人,一定有些不對勁。

這位天才外科醫師隱隱有所察覺,卻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疫情暴發的前兆。

5月12日,萬華茶室工作者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追蹤,在相關時間及地點出入這些場所的民眾。各醫院也接到了指示,再清查一次入院者有沒有萬華接觸史。隔天,亞東醫院開始回溯全院足跡,若有萬華接觸史者,逕行採檢。

查來查去,查出一位住在八樓胸腔內科病房(8D病房)的慢性肺病患者,送急診前去過萬華茶室。這還不是病人主動告知院方,而是病患女兒吐露的實情。二話不說,病人連同密切接觸者立即做核酸檢測(RT-PCR)。

為求嚴謹起見,政策規定第一次採檢陽性不能立即發報告,必須再進行第二次PCR確認,於是等到5月14日的凌晨時分,檢驗結果出爐,確定該名病患是陽性確診個案。

當時天還沒亮,身為醫療副院長、院內防疫指揮官的邱冠明清晨六點才接到消息,嚇了一跳,火速集結同樣大吃一驚的感染管制中心的同仁,連忙加入戰「疫」,匡列、疫調、擴大採檢、分流、消毒環境。同步公告醫療業務降載,8D全病房即刻起「只出不進」。

之後又加碼一個動作,是通知全體員工無論正職還是外包人員,大家卯起來打AZ疫苗。於是就在5月14日那一天,亞東醫院打破了前所未有的新紀錄,一天之內接種了1100位員工,院外也打了將近1000位,總共2050位,創下歷史天量。

一天之內施打的疫苗劑數,居然幾乎等於「新北第一針」在3月22日打進林芳郁的左臂算起,加總到5月13日近兩個月的量,某種程度上,顯示著院內同仁的驚慌。

先前無論邱冠明如何耳提面命,這麼多人說不打就不打。一夕之間風雲變色,病毒是真真切切的出現在身邊了,大家知道院內感染的嚴重性,頓時心慌意亂的搶打疫苗。

負責診治照顧指標個案的急診與內科病房一眾醫師和護理師,當場被隔離,不必回家,也不能回家。邱冠明也立即召開一個緊急會議,快速進行危機管理,讓一線單位與後續支援單位盡速了解現況,串接資訊與資源。

會後,邱冠明的祕書蔡香君接到一個神祕任務,邱冠明請她進辦公室,拿出厚厚一包東西遞給她,蔡香君不明所以問是什麼,邱冠明請她幫忙拿去給8D病房的「阿長」(護理長),裡面是現金,要給那些臨時被隔離在醫院裡的同仁。因為他們突然被隔離,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要重新買過,身上可能沒有帶多餘的錢,「先拿這包錢去支應吧!」蔡香君領命,走出辦公室後數了數,有五萬塊,凌亂相疊在一起,顯然是邱冠明臨時去ATM分多次提領的,一包沉甸甸真實的暖意。

負面消息鋪天蓋地襲來 (張智傑攝)
5月15日,同病房染疫人數新增兩人,確認發生醫院群聚感染,氣氛頓時凝結,院內儼然有傳播鏈,疫情有可能擋不住了。

本以為亞東醫院的院內感染會變成當天各大媒體的頭條,沒想到被當天早上10點45分一則更重磅的新聞蓋過:雙北地區防疫升級為三級警戒!這說明了整個雙北地區的疫情,恐怕要有很壞的打算了。

隨著感染的追蹤繼續加速匡列,甚至部分醫護人員進入了PCR二採。由於雙北三級警戒,5月15日至月底的自費疫苗接種全部被凍結,本來將近6000人預約了亞東醫院的自費接種(人數是當時全國醫學中心之冠)自然被迫取消,院方只好逐一用簡訊通知,向民眾致歉,取消所有的疫苗預約。

醫療迅速降載,除了直接衝擊醫院的營收,「動員」病人出院也遇到麻煩,尤其是加護病房的病人。亞東醫院被標列為院感事件,從亞東醫院轉出去的病人,其他醫院得用更高規格的防護來照顧,基本上不太被接受。隨即,新北市暴量的確診者,像潮水般湧進醫院,原本處理院感就一個頭兩個大的亞東醫院,怎麼可能還有能力加開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收治新的確診病人呢?

5月16日深夜,全院重症負壓隔離病床很快住滿了,病情急轉直下的新冠患者已經不省人事。生理監視器此起彼伏的嗶嗶聲,伴隨著插管抽吸聲不時傳來,讓抗疫的戰場顯得格外安靜。但這只是暴風雨下的片刻寧靜,5月17日,更大的感染風暴即將呼嘯而來。

這一天早上八點,邱冠明召開應變小組會議,討論第二天加開10張病床是否可行,會議進行一半,同仁就發現電視新聞的跑馬燈秀出「亞東醫院驚見院感」的字眼,恐怕是有一些不清楚狀況的同事私下向媒體爆料質疑院方蓋牌,電視台的SNG車一輛接著一輛來,九點多詢問是否有人能出面說明,身為應變小組指揮官,邱冠明責無旁貸在十點半召開記者會。證實當時院內感染有七名病患、一名家屬、一名看護,一共九人確診,當下有記者尖銳提問:

❝「亞東是不是要封院呢?」❞

接受完記者採訪,邱冠明旋即被董事長辦公室叫去開會,向董事長徐旭東、副董事長朱樹勳、執行長王孝一說明院感事件的危機處理。由於媒體一面倒的批評,邱冠明著實感受到長官們強烈的憂心,心頭上的壓力重上加重。

醫護零感染,失守!
沒想到八個鐘頭後,事態變得更嚴重。醫護人員PCR二採結果,竟然有兩位護理師由陰轉陽。邱冠明衷心祈望的「醫護零感染」失守,維護同仁健康安全破功,明明早上記者會上宣布沒有醫護人員感染,晚上立刻被打臉,這是他從醫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刻。新聞一經披露,沒人敢來看診,加上醫院規劃降載,昔日人潮洶湧一下子空空如也,堂皇大廳依舊,卻襯得無人的醫院更加孤寒。

邱冠明為人直率、務實,總是默默體恤一線同仁。當時規定,一級接觸者隔離,二級接觸者自主健康管理。前者乖乖進入隔離房,雖然沒有自由,但立刻不用上班。對比之下,有些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會鬱卒,因為被歸類為風險對象,卻要繼續上班,還得每三天捅鼻孔採檢一次。同仁抱怨,他只能耐下性子安撫。

然而,來自戰友的暗箭最傷人。或許是來勢洶洶的疫情,讓所有人的情緒處於高張,當時8D病房全面提高個人防護裝備,卻有其他護理人員上臉書粉絲團爆料說「自己連N95口罩都沒有」;5月19日台大醫院發生工務室多名員工確診,隨即進行全院8000人抗原快篩,亞東一名行政人員於是抱怨,為什麼台大能全員採檢,亞東卻辦不到?

一次次的意料之外,一個個困難、質疑與爭議輪番轟炸,不斷測試著這位人稱天才外科醫師的抗壓性。

院感事件猶如一場風暴,光是匡列接觸者這件事,就搞得人仰馬翻。5月14日,感染管制中心按照原來的疫調指引自行匡列一級接觸者與二級接觸者,大約45人。疾病管制署和新北市衛生局接獲亞東醫院通報後,5月15日晚上十點,派了防疫醫師前來視察,卻裁定要擴大匡列範圍,超過250人,名單中還包含六位胸腔內科醫師被匡列為一級接觸者,需立刻執行居家隔離。院方當下傻眼,因為如此一來,新冠肺炎最主要的照護科別之一,胸腔內科幾乎半數醫師要居家隔離,醫療量能立刻陷入緊繃,邱冠明的心都涼了。

防疫醫師主張沒戴護目鏡的人員,皆屬高風險族群,邱冠明當場指示拿出所有庫存的護目鏡,全院上下每人配發一個,不管任何職類,清潔人員、傳送人員全發,無論是正職或外包人員,所有人一律戴上護目鏡。

舔著傷、忍著痛,負重前行 (張智傑攝)
為了讓醫療作業能夠運作,亞東醫院經由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反映,院內的胸腔科醫師大多數都已經打了第一劑的AZ疫苗,擁有一定的保護力,匡列這些治療新冠肺炎病患的主力醫師,會造成人手不足,不利於疾病治療。5月17日早上八點半,張上淳來電,指示匡列人數比照5月14日即可,眾多醫護人員可以回到工作崗位,這消息令邱冠明鬆了一口氣。

豈料慶幸沒持續多久,當天晚上二採兩位護理師陽性,隔日重新匡列,再度回到250人居隔。就這樣不匡、匡、不匡、匡,反反覆覆來回折騰,邱冠明自嘲宛如洗了一場「四溫暖」。

連續數日忙著處理院內感染事件,接到政府公衛體系長官的電話,總是劈頭就問邱冠明到底怎麼回事?你們怎麼會這樣?能不能控制?後來態度大轉變,完全不提院感事件,只是一個勁兒的問:「你們還能不能開專責病房?」

新北市疫情「爆漿」了!每天好幾百例確診者,瞬間平了新北市的專責病房數水位,救護車載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病人喘著大氣,隨著救護車壓了三、四個鐘頭的馬路,卻找不到醫院可以收治。那一個個確診者彷彿在車流裡飄盪,載浮載沉,找不到停泊的港灣。

新北市衛生局快速成立了數個不同的 LINE 群組,邀請不同醫界人士入群,其中一個「空床群組」可謂哀鴻遍野,24小時不斷跳出訊息,列出確診病人病況,幾歲、是男是女、現在氧氣用到什麼程度、可能要插管、需要重症加護病房等等字眼,就這樣大剌剌跳在群組裡,等待著群組內有人出面「認領」。

同在群組內的邱冠明,感受差到極點,因為自己根本幫不上忙。這場疫病來得太過迅猛,可用的病房趕不上需求,院內的醫療量能已然繃到最緊。更何況,棘手的院感事件仍處於現在進行式,需要一面妥善處理。

有一次,邱冠明看見群組寫著一位病人的住址,具體到「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亞東醫院就坐落於南雅南路二段,病人就在醫院旁邊,訊息寫得這樣赤裸,醫療需求如此迫切,邱冠明卻還是沒辦法回應:「I can take it.」因為亞東醫院的專責病房床位還沒準備好,那串再熟悉不過的地址,每個字都啃噬著邱冠明的醫者使命,啃噬他從未遺忘亞東醫院要「善盡社會醫療責任」的信念。

一邊跳脫沮喪,一邊迎難而上,他舔著傷、忍著痛,屢仆屢起。

逆風展現人生最高表現
不認輸的邱冠明,定下反攻策略,加倍衝鋒,首先就是騰出更多專責病床。5月18日那一週最難熬,因為眼睜睜看著確診者沒病房收治而使不上力。但,這也是他使命感大爆炸的一週。以他對亞東醫院人力、資源,以及日常運作的熟悉度,他內心快速的盤算了醫院所有資源,開始催促同仁打破陳規,盡速「開病房」。當他以堅定的語氣,緩慢的語調,將重要決策重複講三遍的時候,代表著他對決策的把握與堅持。

5月18日,亞東醫院先開第一個專責加護病房,是去年整備的10張病床;爾後克服萬難與同仁的疑懼,隔了七天,在5月25日再開20張床。再隔三天,5月28日又開了12張床。再隔兩天,5月30日再開16張床,一道道金牌指令下達前線。

開床速度愈來愈快,開出的床數愈來愈多,最後開出58床,成了全國開出最多專責加護病床的醫院,將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開始設定醫學中心開設專責加護病床20床額度的三倍。亞東醫院,就以這些床把守著全台灣11%重症確診個案的生命,收治量為全國第一。

這件對台灣當時醫療體系量能整備至關重要的事,罕有人注意到,直到6月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臉書上點名感謝亞東醫院的戰神團隊,勇敢無畏承接了全台灣11%的重症患者,並高喊:「請收下我的膝蓋」表達最高的謝意,外界方才知曉亞東醫院不僅已戰勝了院感危機,還默默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病床開得漂亮,追求高標的邱冠明卻還是忍不住對自己嚴苛。如果亞東不是在18日到30日前後13天的時間,開出58床,而是在五天之內就開出58床,台灣的死亡率會不會更低一點?能不能避免更多悲劇?

亞東醫院幾乎所有人都站在風暴之中,逆著風,高強度的工作,展現了各自人生最具暴發力的表現,只是當情況還在一團混亂、局勢又變化太快之時,難免有人疑懼。5月17日開會決議隔天要加開10張加護病床,有人問邱冠明需要這麼衝動嗎?25日,再增加20張床,投入新大樓新設的內科加護病房收治,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有需要 all in 嗎?人力夠嗎?人員安全嗎?all in 之後若有損失,醫院能承擔嗎?

團結一心才是抗疫良方
聞名天下的羅馬騎兵是全軍的靈魂,帶領全隊前進攻擊,有著萬夫莫敵的威勢。特別的是,騎兵所騎的戰馬驍勇善戰,卻有一樣配套必定要戴上,就是戰馬的眼罩。因為無論一匹戰馬多麼勇往直前,一旦看見身邊的同伴後退,牠就會受影響。所以遮住馬眼,不讓戰馬分心,牠只能向前望。

領導亞東團隊,邱冠明說服同仁一一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使命感」就是他的遮光眼罩。

每一個人都從私心著手,疫情如此嚴峻,每一個人都想要保護自己,但是同仁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與指揮官合作。無論是想保住工作、保住這個環境,或是想要保全自己、家人或團隊,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有一致的方向,整齊的步伐,像羅馬戰馬一樣,向著戰場與敵軍交鋒。

病毒的肆虐,彷彿一面鏡子,照見世相百態,人性黑白。

除了開出58床專責加護病床,亞東也開出了145張專責普通病床。在專責病房照顧新冠肺炎病患的醫護人員,有些人怕家人受影響而不想回家,總務人員四處尋找能讓這些專責病房同仁暫時安居的飯店時,又發生了喪人鬥志的狀況。飯店人員一聽到訂房的人來自發生院感事件的亞東醫院,立刻採取防衛的姿態,拒絕登記,隨即掛斷電話,赤裸裸的歧視這群醫護人員。多次訂房碰壁後不禁也令人懷疑,難道社會就是這樣對待站在第一線抗疫的他們嗎?

有時候,風暴的中心其實不在別處,而是在人們的內心。

堅守崗位照護病人的信念,像風雨飄搖中的燈芯一樣忽明忽滅,但眾人仍然圈手守護,堅持傳遞一絲絲正向的力量。就像亞東醫院憑著堅忍意志,克服人心疑懼、物資缺乏等困境,咬緊牙關開出一間又一間的專責病房,只為了多搶救一條人命。

面對不斷變異、傳染力更強大的 COVID-19 病毒,人類有把握戰勝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嗎?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這注定是一場改變全體人類的戰爭。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實力多麼懸殊,誰都不能退卻。

(本文作者為《遠見雜誌》資深副總編輯;原文刊載於邱莉燕《疫無反顧:亞東醫院做對的事》/天下文化出版)

關聯事業與企業
消息屬性
社會責任
分享文章
新聞來源

天下文化 池孟諭、張智傑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83714

相關消息

更多消息

本網站使用cookies以提昇您的使用體驗及統計網路流量相關資料。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有關更多詳細訊息,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同意